报告人:杨艳民 河北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5月15日(周六)下午4:00-5:00
报告地点:物理楼B座304会议室
主办单位:光伏材料省重点实验室
欢迎光临!
报告摘要:太阳辐射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光辐射光谱范围在0.15-4 um之间。经过大气臭氧的吸收后,到达地表的太阳光中没有UVC(200-280 nm)紫外光部分,使得地球上的生物未形成对其有效防护。这个波段能有效破坏微生物遗传物质DNA,常用于消毒杀菌,目前常用的是低压汞灯(254 nm)。随着水域公约在我国执行,汞产品将被取消,目前缺乏这个波段的替代光源。本实验组致力于低激发密度的自发辐射的可见光源(如太阳光、LED灯、荧光灯、氙灯等)激发下UVC紫外上转换材料研究。另外,UVC紫外余辉材料在防伪、存储、传感有独特优势,该报告将介绍本课题组在紫外上转换发射及余辉方面的进展。
杨艳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稀土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专委会理事,保定照明学会副秘书长。2003-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进入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并于2009年进入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学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于2014年在韩国釜庆大学做一年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长余辉发光材料和低激发密度下上转换发光材料在环境与生物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旗下的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上,近5年来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紫外余辉工作被Nature Photonics专页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