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一)非编码RNA在植物抗逆中的重要调控作用(二)玉米及其近缘种属的种质创新与利用(三)节节麦-小麦D基因组供体(10.30)

发布日期:2021-10-28  作者:刘敏  浏览数:

 

(一)报告人:卢艳丽 四川农业大学  报告时间:2021年10月30日(周六)8:30

(二)报告人:唐祈林 四川农业大学  报告时间:20211030日(周六)9:30

(三)报告人: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  报告时间:2021年10月30日(周六)10:30

报告地点: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09会议室

主办单位: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欢迎光临!

    卢艳丽,教授,2008年10月-2009年9月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进行合作研究,2009年10月-2010年6月被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聘任为consultant scientist,2010年6月获得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今在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工作。历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

卢艳丽教授主要从事玉米重要农艺性状和抗逆性状的遗传解析与分子调控网络研究,基因克隆与转基因功能验证以及分子育种等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在PNAS、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25,累计引用1000余次,参加选育玉米新品种7个,授权国家专利2项。现担任《作物学报》编委、四川省作物学会理事,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

刘登才,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天府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任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以来,一直围绕小麦族种质资源进行研究。近年来,聚焦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及其在小麦育中的应用研究。在Plant Cell、TAG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利用野生节节麦外源优良基因渗入到小麦,选育出蜀麦969、蜀麦830、蜀麦580、蜀麦114、蜀麦1675、蜀麦1868等小麦新品种。

唐祈林,教授,1998年7月获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在荷兰万豪农学院留学,2003年7月获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在四川农业大学工作。

唐祈林教授一直致力于玉米及其野生近缘材料玉蜀黍属(大刍草)、摩擦禾属、薏苡属等种质资源收集、引种、试种评价、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栽培、良种繁育及推广研究,创造了一大批突变体、非整倍体和特异的遗传与育种材料。主持、主研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发明专利7项。主持选育饲草玉米审定品种7个,主研选育玉米自交系2个和杂交种11个。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