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河南省黄河流域小秦岭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5-05-19 浏览量:

5月15日,河南省黄河流域小秦岭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小秦岭站")202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论坛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全国13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篇章。开幕式由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王刚主持,学术副校长张立新致辞。

张立新指出,小秦岭站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科研平台,依托生物学"双一流"学科优势,着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期望以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和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深与各位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在科研探索、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梁建忠强调,将整合学院和重点实验室资源,打造"实验室+野外站"协同创新模式。生物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指导作用,以小秦岭站为切入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修复"中国方案"。

学术委员会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主持。小秦岭站负责人李国勇系统阐释了研究站“立足小秦岭、服务大流域”的发展理念,详细汇报了野外站的基本情况、总体定位、建设任务、发展规划及运行管理等情况。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小秦岭站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取得的"三创三突破"成果,并就多尺度生态过程耦合机制研究、典型脆弱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国家生态工程战略等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前沿学术论坛由生命科学学院丁建清教授主持。王克林研究员分享了环江喀斯特生态站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经验,提出构建"观测-研究-示范-服务"四维联动机制;叶清研究员的全球植物水力性状研究成果,为黄河流域植被恢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张扬建教授展示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联网实验成果。现场学者就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展开热烈讨论。

小秦岭站于2024年7月获批立项建设,以小秦岭山地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环境效应,开展区域监测、定位观测、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为解决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小秦岭站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联系我们

河南 郑州 郑东新区 明理路北段379号 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友兰学堂中楼

邮编:450046

电话:0371-66598252

师生意见建议电子信箱:kyc@henu.edu.cn



河南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