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我校宋纯鹏教授课题组李浩教授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基于节节麦渐渗系群体的耐盐碱基因资源高效挖掘和快速利用》项目启动会在我校金明校区召开。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项目专员郑筱光,流动专员张沙秋、张涛、李转见,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李锦辉,河南大学副校长苗雨晨,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纯鹏,常务副主任安国勇,农学院执行院长王道杰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邓浩主持。
苗雨晨首先代表学校致辞。他对与会专家和领导百忙之中莅临此次项目启动会表示诚挚感谢和欢迎,并介绍了河南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生物学双一流学科的发展历程,回顾了我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情况,指出本次青年科学家项目的突破标志着我校生物学国家级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希望专家组为项目实施建言献策,期待项目取得突出成果。李锦辉代表河南省科技厅对河南大学在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表示祝贺和充分肯定,他表示该项目的获批强化了我省在节节麦抗逆研究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项目组要切实强化主体责任,积极听取专家建议,集聚全国优势资源,解决产业关键问题。
郑筱光详细介绍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三年的申报和获批总体情况,并重点强调了新启动项目的各项要求,对科研诚信的底线与红线问题提出了警示。张沙秋做了专项一体化实施管理报告,介绍了2024年中心重点任务:三项任务(完善管理制度,优化项目管理,加强成果凝练)、三大行动(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进园入县行动,重大调研推进行动),详细解读了专项总体情况及管理实施总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本次项目启动会的专家组由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王道文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倪中福教授组成。专家组评议阶段由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咨询专家赖锦胜教授主持。项目首席李浩教授做了“基于节节麦渐渗系群体的耐盐碱基因资源高效挖掘和快速利用”项目执行与管理方案整体报告。专家组首先对该项目获得立项表示祝贺,充分肯定项目实施方案,分别从渐渗系的评估标准和加强项目间交流,底盘品种的选择和兼顾其他性状,种质材料共享和使用,建立从种质到基因到调控机制再到种质创新的闭环网络,以及耐盐碱考核指标的平衡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用户代表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陈晓杰副研究员表示,将积极与项目方合作,期待项目成果早日走向应用,产生经济效益。会议结束后,专家组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实地考察了小麦抗逆改良中心小麦新种质创制和抗逆研究平台。
会议期间,宋纯鹏就团队在小麦方向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规划同与会专家及合作单位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他对专家组和合作单位对本项目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指出耐盐碱基因发掘和应用是我校利用节节麦实现小麦D基因组重建宏观工程的重要部分,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切实服务国家战略,并对项目产业化应用,代表性成果产出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一直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我校小麦抗逆改良团队针对现代小麦品种育种和改良的瓶颈,在宋纯鹏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实施了“小麦D基因组重建工程”,重点完成D亚基因组的祖先种代表性节节麦参考基因组、构建了节节麦基因组和表型组数据库,整合远缘杂交、基因组学、表型组学和快速育种等技术,建立节节麦-小麦快速渐渗(A-WI)平台,创制了“开山”一系列新种质,实现了节节麦99%以上遗传多样性向普通小麦的转移,这必将在后基因组学时代对小麦和其它禾谷类作物的遗传改良和优异基因挖掘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小麦抗逆改良团队依据平台和材料基础,在小麦抗逆基础和应用研究方向上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本次李浩教授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作为课题组开展“小麦D基因组重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小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耐盐碱品种培育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彰显了我校生物学一流学科在有组织科研方面的机制创新和深厚积累。